|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绥宁县苗族插绣的艺术特色

绥宁县苗族插绣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绥宁,绥宁苗族,绥宁旅游,绥宁在线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绥宁县文化馆馆长 王群荣
  • 电 话:
  • 网 址:http://tzb.hnsn.gov.cn/display.asp?id=343
  • 感谢 hnsn00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328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绥宁县苗族插绣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民间美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绥宁县苗族插绣的源流

苗族是一个成熟比较早的民族,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史前的尧、舜、禹年代。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很古很古的时候(大概是六,七千年前)就生活着一群原始人类,经过世代生息繁衍,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该部落就是“九黎”,首领为蚩尤。至今,苗族人民仍将蚩尤视为远祖英雄来传颂和祭祀。与蚩尤同时代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两大部落从甘陜黄土高原向黄河下中游发展,与蚩尤部落分别在今河北的涿鹿县发生激烈的冲突和争逐。虽说蚩尤部落强大,但终因抵抗不了炎、黄两帝联合力量,以战败而告终。蚩尤虽战败被擒杀,但其余威犹存。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苗或苗民)。三苗借助九黎及蚩尤的余威,凭着人多势大,又占有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肥沃土地之优势,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抗争。商、周时期,仍生活在长江中游的三苗主体人群与其它部落的人形成新的社会群体一起被称为“南蛮”或“荆楚”,后来对其中较先进的人称为“荆蛮”。

据说尧舜“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时,太昊后裔苴人由长江流域南迁,其亿轲与仡驩﹑仡侨﹑仡僮﹑仡沙等苗族五宗首先进入五溪地区。仡卡以首先种植的苴朵,织出苴布,并在此基础上绣织出象形的几何纹样,追忆苗族的历史遭遇,文化崇向的秘迹概貌。据史料记载,苗绣起源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礼·王制》“东方日夷,被发文身……。南方日蛮,雕题,交趾……”《疏》:“雕,谓刻也。题,谓额也。谓以丹青雕刻其额。”“越俗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据范晔所著《后汉书·南蛮传》中关于槃瓠种落“好五色衣”和“衣裳斑斓”的记载,在绥宁苗民的穿戴中此装饰至今仍依稀可见。据《绥宁县志》记载,500年前的明嘉靖时期,绥宁苗族民间的插绣就己经成为官府进贡朝庭的一种贡品。

绥宁苗族插绣是苗族传统手工刺绣艺术的一个主要品种,不仅形式多样、构图质朴、工艺精湛、色彩艳丽,它里面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亦让其大放异彩。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苗族,天才地运用了苗族插绣的绘画功能,常以优美的水波纹、起伏的山脉纹、太阳星芒纹、简朴的蝴蝶纹等来描绘苗族古老的原始图腾、记述苗族祖先千年的历史和迁徒大事、再现民族风情和民间习俗,寄寓了自已的精神向往。绥宁苗族插绣的作品以前多用于苗家女子的服饰装扮和礼品馈赠,现在绥宁苗族群众则多用来装饰家居和进行收藏观赏。绥宁苗族插绣主要分布在本县关峡苗族乡、寨市苗族侗族乡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地。

二、苗族插绣的工艺特点

绥宁关峡、寨市苗族插绣是苗绣的一个重要品类。是用苗山特有的苗山箭竹,用刀精心削制成一枚长两寸的中空细针,细针针头斜面钻一小孔的插绣竹针,刺绣时将丝线从竹针的空心中引出,再穿过针尖孔,这种用苗山箭竹制成的插绣竹针,用桐油浸泡三个月后,尖利无比、经久耐用,现在关峡、寨市一带苗乡妇女,巳很少有人用这种竹针插绣了,年轻人大都用打针注射用的大号针头,经过改造成为插绣针使用。竹绷是插绣必不可少的工具,竹绷是用苗山楠竹做成的双层园形竹圈,直经为20一25公分。插绣的衬底是苗家妇女自织的土棉布或麻布。插绣用的线即为五色丝线,苗山的妇女们将棉布或麻布蒙在竹绷的内圈上,用竹绷外圈套紧,就可以按照自已心中的图案构思,在绷子上用丝线进行插绣了。插绣依靠手腕的腕力运针,用力要均匀,针刺的深浅要到位,每针之间的间距要齐整。插绣的针法比较讲究,主要有平针法、抽针法、并针法、混针法、叠针法等。图案反面绣线平整,图案正面线头凸起。整个图案坯子绣好后,再用剪刀将正面凸起绣线依图案所需修剪好,修剪时按绣线颜色由深至浅,最后用干净的棉毛巾轻轻拭擦,以免剪脱的短绣线影响美观,绣好的图案没有线头,永不会抽线,并且绣线越洗越紧凑,色彩越洗越鲜艳,不会串染。成品插绣图案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插绣的图案主要有被苗族群众视为吉祥的龙、凤、麒麟以及常见的风光、山水、虫鱼、花卉、桃子、石榴等,也有人物。插绣图案的色彩主要以红绿色为主,其他颜色为辅,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常用反差大而对比强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适用到极至,使它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强烈的震撼力。

三、苗族插绣的艺术价值

绥宁关峡、寨市的苗族插绣,不仅具有现实生活中浪漫多采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由于它不受自然形态和时空的约束,而较注重情趣的表现,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世代相传而形成的手工艺术,具有民族的独创性和地方特征,蕴藏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它是苗族生活装饰的重要内容。绥宁苗族插绣历来被用于苗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服装上,男女服装都满绣彩色花纹,五彩斑斓。此外,苗族插绣还用在各个方面,如门帘、被面、床檐、壁挂、坐垫、鞋帕、佩饰等处处都有插绣织锦来装饰,为苗族唤来五彩世界。

在绥宁苗族插绣的构图上,没有一个图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固定的视角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对象和场景,而是苗族妇女心象的升华,彰显的是她们对自然和艺术的崇拜,表现的是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的是她们独特的历史美学观和实用美学观,讲究的是她们将外在现象符合心灵并成为心灵意境的表现。它是苗族审美情趣和智慧技能的载体,也是沟通苗族男女感情和族群意识的桥梁。比如绥宁苗族插绣图案中大量还用的鸟纹、云纹、涡纹和蛙纹、蝴蝶纹,可以说是古老苗乡一种活跃的生命机能的尽情展现,能让人们感觉到充满着运动和力量的振奋之美。这些质朴古拙的图案,都是苗家妇女根据自已的审美理解创造出来的。她们大胆地将传统的图像如虫鱼花卉、飞龙彩凤、狮虎貔貅、神鬼英雄等形象分拆开来,结合现实的自然环境,予以变形和创造,根据装饰、表现和象征的需要,再重新组合起来,创作成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我们在绥宁关峡苗族乡大园村苗族插绣能手杨俐春绣制的作品中看到,哪些人物有的骑着狮马牛鹿,长着翅膀;有的或人首蛇身、人头鱼尾,或卷曲于狮虎肚子里;还有哪些兄妹合磨成亲、跨虎谈情、挽弓射日、飞天揽月、鱼龙化人之类的奇景异象,更是趣味横生,令人心旷神逸。这些形象各异的人物怪兽,奇花异草,既不是对大自然的单纯摹仿和复印,也绝非筒单的自我艺术表现,而是一种自由生命形象的非实在性的虚幻性创造,它与苗族民间文学那种汪洋恣肆、诡谲奇伟的审美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充满了图腾意味和神秘。苗族插绣虽不及四大名绣细腻和工整,但在视觉样式上却为我们创造了游目骋怀的审美意境。它所藴含的技艺特点,不仅是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对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在色彩的运用上,苗族插绣以红、绿两色为基调,意味着光明和自由,并注重突出红、绿、黄三色的大块色彩,其他蓝白黑紫则在设色上一般处理成细小的星点或过渡色带,很不起眼,许多图案在红、绿两色的基础上施以青绿或蓝绿色或金红或紫红,给人视觉上大红大绿的强烈对比和艳丽明快的色彩块面。富有节奏感,充满生命力,给人一种五光十色、闪烁不定的感觉,似乎苗山的色彩和她们多彩的生活一样,也是流动的。由此可见,绥宁苗族插绣一般不凭借直觉的色彩感受被动地对自然作机械式的摹仿,而是按照苗家妇女的审美意愿,对自然界丰富的色彩加以提炼、夸张或换色,如绿叶可以绣成红叶。在造型规整化的基础上进行色彩归纳或对比,使自然形象的特征更加集中,更加鲜明突出。绥宁苗族插绣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是绥宁苗族特有的技艺,不事先取样,利用布的经纬线挑绣,反挑正取,形成各种几何纹样。就是借助色彩和不规则几何纹样的搭配,形成多视角的图案,从而达到“则看成岭近成峰”的立体与平面统一的视觉效果。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

在绥宁苗族插绣的绣法上,苗族妇女依循本民族传统的插绣方法,除了初学,一般都不在绣布上先画纹样图案,而是全凭绣女们的经验和心领神会,飞针走线,信手拈来。所创作出的绣品显得沉着热烈,粗犷结实、质朴古拙,象浮雕一样,富有立体感和观赏性,具有独特的民族美和艺术美。图案源自生活,通过艺术的夸张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描绘,使插绣的纹案造型夸张生动,立体感强,具有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 (作者系绥宁县文化馆馆长  王群荣)

阳俐春正和她的弟子在这里紧张传承一度濒临失传的苗家插绣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607476920 传真: 邮箱:2363022566#qq.com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 邮编:422600
Copyright © 2004-2024 绥宁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