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绥宁赶尸探秘

绥宁赶尸探秘

关键词:绥宁,绥宁文化,绥宁赶尸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于光华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hnsn.ccoo.cn
  • 感谢 hnsn00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31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绥宁位于湘西南边陲,地处雪峰山脉与八十里大南山接合处。居着汉、苗、侗、瑶、土家等20多个民族。境内地势高低起伏,变化多姿。在1958年以前没有公路,连象样的能歨行的官马大道也没有。到处高山深谷、丛林密布、溪河纵横,行走都很困难,更无车马通过。

  但是该县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界地带,与外界的绝对距离较近,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外界交往较为密切。由于人员流动,加之以前医疗水平的限制,客死他乡的人日益增多,受汉人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赶尸现象。

  人死后四肢僵硬,头不低、眼不斜、脚不分,如果没有腐烂,就是所谓的僵尸。

  人死后全身僵硬,象民间传说和现代影视剧中赶着尸体行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民间传说也绝非空穴来风,其表象与民间传说和现代影视剧中赶尸完全一样。

  道教在绥宁的发展促进了赶尸的盛行,隋末唐初县境道教已初具规模,号称大洞真人的李熙山活动在县境东北,去世后,人们把他生前为主修建的桥取名李熙桥,解放后该桥仍能作为省道1805的公路用桥,继而以桥名取代武阳砦之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道教几经兴衰,至今仍有很多不出家的道士散居民间,以作道场、打醮、还愿等活动为业。

  道士为了把尸体运回家,在尸体双手捆在两根横杆上,横杆一次可运一具或多具尸体,额上贴黄纸,打锣开道,昼伏夜行。就形成了民间所说的赶尸。

  一、 尸体手平行脚不弯成串跳的原因:道士运尸体时,将尸体的手捆挷在二条横杆上加以固定,一次可以运一具或多具尸体,就是运一具尸体,加上前后抬的人,看上去也是成串行走。给人的感觉赶着尸体成串跳着走。

  二、 赶尸时尸体额上贴黄纸的原因:人死后,肌肉萎缩,加之防腐处理,面部表情极为恐怖。贴上黄纸是为了减少恐怖感,同时百姓来说起到了“镇歪”做用,是对旁观者和路人的安慰。

  三、 赶尸的防腐技术是相当高超的。主要原因是在运尸体过程中对尸体进行了肢解,对躯干部分进行了处理——就地埯埋,对头和四肢则通过生物碱——稻草灰水浸泡防腐。在炎热的夏天时浸泡后的尸体装在盛满稻草灰的木箱里运输。生物碱防腐技术在我县广泛运用,如端午节浸泡棕子,棕子不易腐烂,且清香可口。

  四、 赶尸的防腐技术不在民间广泛运用的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稻草灰是黑色的,有损逝者的清白与尊严。

  五、 道士赶尸时总是住凉亭同时烧稻草缷寒的原因:是为了获取稻草灰,用于尸体防腐。现在民间仍然有稻草火能避歪的说法。

  六、 赶尸技术在我县仍至湘西广为流传同时又相当神秘的原因: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死者为大的传统,为满足亲人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入土为安的要求,同时又不要对亲人造成再次伤害,所以造成赶尸的“假象”。道士在民间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行业,要有一定的文化还要通过层层考试——“过花”。要通过“修炼”才能入行,自然不会透露真象,有损逝者,伤害生者。

  七、 赶尸通过对尸体的肢解和防腐是否被认为大逆不道呢?其实通过对道教的研究不难发现:它的纲领性文件《道德经》最大的特点是道伐自然,也就是按自然规律办事。人死后在当时不通公路,也没有一条象样的官马大道的条件下,躯体不经过处理,要想把尸体抬回家是不现实的。所以客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没有做不到的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才能达到逝者魂归故里、亲人放心。也体现了道教的大爱不爱的思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大的道德看起来没有道德一样,这才是最大的道德。所以赶尸的道人能“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同时也体现了道教的核心“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八、 赶尸的现象为什么只在绥宁等湘西地区出现的原因:该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汇,受汉人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入土为安的思想影响。同时该区域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往较多,绝对距离并不远。客死他乡的人较多。尸体又无法正常运回家而采取的让逝者魂归故里、亲人心灵得以慰籍的两全之策。最主要的是这一区域很容易找到稻草制成尸体防腐剂。

  综上所述这就是只在绥宁等湘西地区产生赶尸现象,赶尸广为流传而又相当神秘的原因。同时也很好的解释了生物碱防腐技术在赶尸中广泛应用,而不在民间流传的原因。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607476920 传真: 邮箱:2363022566#qq.com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 邮编:422600
Copyright © 2004-2024 绥宁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