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绥宁革命遗址:农民起义遗址遗迹

绥宁革命遗址:农民起义遗址遗迹

关键词:绥宁,绥宁旅游,绥宁在线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稿源:红网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nsn00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33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上堡 聂德荣 摄

(上堡 聂德荣 摄)

  李天保起义遗址遗迹
  
  李天保(?—1461),明代中叶农民起义军领袖,沅州(今芷江县)麻城人,一说湖北麻城人。正统元年(1436),李天保随蒙能在绥宁县横岭峒(明代后期划隶城步县)和广西蒙固、拜峒一带率领苗瑶侗壮人民起义。景泰六年(1455),蒙能牺牲,李天保挑起了领导重担,率部撤退到绥宁、城步二县边界一带,着手建立根据地,自称武烈王。十一月,朝廷派官军70000余人向湖南、广西、贵州一带的义军展开围剿。李天保率义军同敌人周旋于崇山峻岭之中。天顺四年(1460),李天保在黄桑建立起义政权,选上堡筑“金銮殿”登基,定年号为武烈。朝廷派重兵征剿。由于双方力量过分悬殊,起义失败,李天保被擒,第二年在北京遇害。
  

上堡古国 聂德荣 摄

(上堡古国 聂德荣 摄)

  上堡古苗国遗址位于上堡村。从赤板溯溪而上,依次经过雪林、巴流、界溪,沿途都是山径小冲茂林古树。越过中堡,豁然开朗,数百亩田垅层层叠叠,坐落在大山深处,是一处典型的古代蛮人所居溪峒。如今坐落着的小村庄,约有百十户人家,青石古道纵横交错,此即上堡古苗国所在地。寨前有木质门楼,四排三间,古色古香;寨中有金銮殿遗址,青石板镶嵌地面。明朝正统元年(1436),绥宁、城步和广西蒙固、拜峒的各族人民在首领蒙能领导下,攻占绥宁县城,一度打到新宁、新化、靖州、会同等地。朝廷调集重兵镇压,起义失败,蒙能等人潜往贵州。正统十四年(1449),蒙能发动湘桂黔边界苗侗瑶人重新起义,攻下武冈、绥宁、靖州,杀死知州苏忞。朝廷再次派重兵镇压,起义于景泰二年(1451)第二次失败。景泰五年(1454),蒙能、李天保在湘桂边界发动第三次起义,从广西浩浩荡荡打到黔东,次年进攻平溪卫时蒙能不幸中弹牺牲。李天保挑起了领导重担,认真反思3次起义失败原因后,率部撤退到绥宁、城步、通道边界一带,着手建立根据地,封蒙能之子蒙聪为元帅,封杨昌富为将军,根据地一天天壮大。天顺四年(1460),李天保选绥宁县上堡为京都,率众在后山最高峰牛坡头极顶祭祀天地后,在巨石上刻下“天高地厚”4字,然后在山脚龙脉上选址,大兴土木,营造“金銮殿”登基,定年号为“武烈”。朝廷之下设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板县4级政权机构,系中国历史上苗族第一个仿国家政权。明王朝立即调集重兵残酷镇压,上堡古苗国当年被彻底摧毁,“金銮殿”和省、府、州、县衙署俱被焚毁。今仅存“金銮殿”遗址、义军大旗石座、摇钱神树、牛坡头极顶摩崖“天高地厚”等。黄桑苗族乡至今还广泛传唱着“界溪省、巴流府、雪林州、赤板县,上堡有个金銮殿”的民谣。
  
  观寨台遗址在上堡右侧的高台上。明代的义军首领李天保、清代的义军首领粟贤宇在此处设立观寨台,以便瞭望远处敌情和寨中情况。
  
  哨台遗址有二处,一处在右侧高地上,一处在金銮殿左后侧,系义军瞭望敌情哨台。
  
  摇钱树王位于上堡村溪边桥头。高约35米,树龄数百年。主干浑圆通直,枝柯粗壮。春来绿叶盈盈,夏来铜钱(实为所开黄色花朵)串串。相传古时,黄桑人民把它视为吉祥树,采嫩叶泡茶喝,认为常喝能家财万贯。明朝天顺四年(1460),起义军领袖李天保在上堡登基称帝,苗民把摇钱树茶叶作为贡品敬献。皇帝饮后神清气爽,下令臣民将士都喝。大家喝后,步履轻盈,上山如飞,打起仗来神勇难挡。皇帝大喜,敕封摇钱树为神树。于是,人人顶礼膜拜。后来,起义被官军镇压,李天保牺牲,官府下令砍掉摇钱神树。可是砍下去的斧头刚收回来,树上砍过的伤痕马上又长了拢来,接连砍了3天,树丝毫无损。当官的命令用火烧,可是,火刚点着,晴空万里的天上突然降下倾盆大雨,把火浇灭了。官兵吓得说不出话来,仓皇逃走。摇钱树从此安然无恙,更加茂密葱郁,苗民又得年年采叶喝茶。

“天高地厚” 聂德荣 摄

("天高地厚" 聂德荣 摄)

  摩崖“天高地厚”位于县内最高峰、海拔1913米的牛坡头极顶一块龟背石上,未落款。经考证,系明朝天顺四年(义军武烈元年,即1460年)义军首领李天保在上堡建立古苗国,率众祭祀天地时所刻。其寓意为头顶青天,脚踩大地,武烈肇始,苗国永固。
  
  跑马坪遗址位于老龙潭瀑布所在山峰的顶部,海拔1600多米,面积约六亩,形状象四边形,传说是李天保及其部下练兵跑马的场所。场坪的每个角上突兀着一个山包,象四个碉堡驻守着跑马坪。
  
  界溪省遗址村名,即三界溪中的下界溪,在上堡下游一公里处,如今有百来户人家。李天保在上堡建国时,把这里定为界溪省。
  
  巴流府遗址一个很小的自然村名,今属界溪行政村管辖。位置在界溪村下流的约一公里处。李天保在上堡建国时,把这里定为巴流府。
  
  雪林州遗址又名雪林口,一个很小的自然村,今隶界溪行政村管辖。李天保在上堡建国时,把这里定为雪林州。
  
  赤板县遗址从雪林口沿小溪而下三公里,今为赤板行政村。李天保在上堡建国时,把这里定为赤板县。

界溪古省 阿兴 摄

(界溪古省 阿兴 摄)

  粟贤宇起义遗址遗迹
  
  粟贤宇(?—1740),瑶族,清代绥宁县外罗岩里龙家溪(今黄桑苗族乡界溪村境)人,乾隆五年(1740)湘粤边界苗瑶侗族起义军首领。1740年四月,粟贤宇联合城步县莫宜峒杨清保、广西义宁县吴金银和张老金等首领,采用明代起义军领袖李天保的旗号,正式起义。义军以上堡为中心,在界溪、巴流、雪林、潭泥、赤板等地层层设防,拆掉桥梁,挖断通向黄桑的道路。六月初六日率千余人在白水洞伏击官军取得巨大胜利,城步县和义宁县亦同时取得胜利。乾隆皇帝委派贵州省总督张广泗为钦差大臣,率五省官兵和乡勇45000人征剿。由于敌众我寡,八月义军失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至今保存着这次起义的丰富原始档案。
  
  三界溪即上界溪、中界溪、下界溪,今日改称上堡、中堡、界溪。这里是历代少数民族起义的核心区。清代乾隆五年(1740),义军领袖粟贤宇以这一带为根据地,同强大的清军对抗。六月初五,总兵刘策名亲自督阵,命令官军持枪炮由赤板进攻三界溪。粟贤宇率义军千余人占据有利地形,用鸟枪和弓弩还击官军。双方激战十余小时后,义军主动撤退到白水洞和城步竹岔山。他们在白水洞的险要处堆集滚木擂石,然后派小股人马诱敌深入。官军占领三界溪后,刘策名决定亲率主力,永州镇游击殷起龙、靖州协副将姜瑞曾各自率本部人员,分三路来攻竹岔山。这天大雨如注,浓雾弥漫,山深箐密,不能前进。刘策名和殷起龙两路停发,姜瑞曾不知他们两路已取消行动,仍单独率900余人按原计划开拔,孤军深入,在白水洞遭义军伏击。虽有枪炮,但大雨使硝药受潮无法打响,死伤数百人,千总张文英、把总王宗江和张童都丧命于义军的弓箭擂木之下。19日,粟贤宇率义军千余人乘胜围攻官军设在上堡牛路坡的营盘,各路苗军纷纷出击,打得官军闻风丧胆。刘策名急令三路撤回黄桑营,固守待援。
  
  栓马树在上堡村中。树干上有明显的拴马痕迹。原为活树,上世纪七十年代枯死,被村民们精心保留至今。
  
  古苗文字碑最近刻立。古苗文字大约发明于明代后期,使用一百多年后逐渐成熟,清代康熙末乾隆初在苗区的上层社会得到普及。李天保起义失败后280年的清代乾隆五年(1740),号称“李天保再世”的绥宁县粟贤宇联络城步县杨清保、广西义宁县张老金和吴金银等少数民族酋长率领当地民众起义。他们用古苗文字制订起义纲领,统一起义号令,发布起义文告,安排起义方案,古苗文字发挥了巨大作用。义军失败后,为了防止起义再次爆发,乾隆六年(1741)兵部颁发了关于绥宁、城步、广西义宁苗瑶的决议。决议的内容之一便是彻底销毁三县共有的苗文字,永远禁止学习。随着世人更新换代,三县的苗文字从人间消失。245年后即1986年,城步县文物干部魏人栋偶然在废纸堆中发现一本大约编辑于清代末年的手抄《峒溪纤志》,内有绥宁和城步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许多地名以及汉苗文字对译的古苗文两章,引起了他的重视,于是抄录了其中一篇苗文。不久后,《峒溪纤志》不幸再次丢失,这篇古苗文遂成千古绝唱。1990年,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人出差,带回魏人栋抄录的古苗文和对古苗文的研究论文。该资料被县科技协会主席王恒松收藏。16年后,退休干部袁公湘在受聘编写《绥宁民族志》时偶然得到这一信息,认定古苗文字是民族瑰宝,可能与绥宁有关,便向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刘宗平提议征集王保存的资料。刘极其重视,采取措施,获得该件。袁研究该件后,得知魏人栋断定古苗文字为城步县专有。袁不予苟同,便仔细查阅清代和现代的各级各地志书,并赴邵阳市松坡图书馆广泛查找古代文献。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终于从《湖南通志》和《宝庆府志》查到了乾隆六年兵部颁布的有关绥宁三县的决议。袁公湘仔细研读决议后,断定古苗文字系绥宁、城步、广西义宁三县共有,于是把古苗文字载入了《绥宁民族志》,并向县人民政府建议刻立古苗文字碑。
  太平天国活动遗址
  
  太平军曾经三次路过绥宁县。第一次为咸丰十年(1860)农历九月。第二次为咸丰十一年农历十月。第三次为同治二年(1863)农历八月。
  
  县城咸丰十年,石达开部彭大顺率兵数万“万里回朝”经过湖南,九月三十日攻克绥宁县城,杀死知县吴熊、典史马景恒以及守城团丁宋宗义、龙焘庭等20余人。在县城停留7天,镇压了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豪强黄传典、钱五喜、吴隆本等16人,烧毁县衙和南门、西门两座城楼。初八日经枫香出关峡往城步、武冈而去,后进入江西南安县投靠洪秀全。同治二年农历八月十七日,石达开辅宰李辅猷率万人由会同到达绥宁县东山。然后分为二支,一支经竹舟江到达长铺;另一支由东山走鹅公岭,十八日两支队伍夹击绥宁县城寨市。守城的黄桑营游击吕克生部不敌,城被攻破。吕率部退守梨子界,严防太平军进攻黄桑营。太平军攻入县城后,杀死护城武生龙飞熊和团丁吴鼎升、刘孝选等9人,放火烧毁新县衙。知县邵承湜因逃跑及时保住了性命,事后却因守城不力罪被朝廷革去职务永不叙用。二十一日,太平军由多龙、驾马、中团出青林界,向广西而去。
  
  东山咸丰七年(1857)五月,回京辅政有功的翼王石达开因受天王洪秀全猜忌,率精锐十余万人从天京负气出走。经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于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末来到绥宁县上一里,驻扎东山数日后往黔阳而去。清修《绥宁县志》对太平军在东山驻扎之事无详细记载,唯卷36宋天秩的诗《辛酉纪事》中透露,他们在东山驻扎长达20天,且无官军敢去攻击,太平军在这里放心设坛建醮。由此揣测,石达开可能在东山停留,因感前途艰险,特令设坛打醮,预测未来。同治二年(1863)六月,石达开在安顺场全军覆灭,辅宰李辅猷率部于八月十七日从会同再次来到东山,然后兵分两路夹击县城。
  
  杨盛太起义遗址
  
  杨盛太墓系清末苗民起义领袖墓葬,坐落在界溪村中堡硬田冲。土坑竖穴,墓碑高0.8米,宽0.4米。碑文为:清逝长兄显考杨盛太,字明咏,奏授明威经录羽化法师绍灵法派,清应真大人之墓。杨盛太,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同治九年(1870),杨用道教联络受苦苗胞准备发动起义,规定起义人员每人交铜钱300吊,拜旗立誓。因奸细告密,官府派兵镇压,义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起义失败在发动阶段中。杨盛太被俘,押往县城(寨市),斩首示众。尸体被其弟运回,葬于此处。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607476920 传真: 邮箱:2363022566#qq.com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 邮编:422600
Copyright © 2004-2024 绥宁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