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永宁访古——不有永宁,无有绥宁

永宁访古——不有永宁,无有绥宁

关键词:绥宁,绥宁旅游,绥宁在线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苏苏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hnsn.ccoo.cn
  • 感谢 qqid5337254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0894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绥宁有句古谚:“不有永宁,无有绥宁。”永宁乡,我记得是元朝那时候的地名。元绥宁县主薄陈敬曾说:“绥宁,古徽州也。治二乡十四图十五峒四十八团。”“二乡”之一即永宁乡。据史料记载和考证,以李熙桥镇、武阳镇为中心的许多北片乡镇,就属于古永宁乡所在的地方。我看过一些族谱,有许多姓氏的祖籍地就是永宁乡。在武阳的绥宁六中,原来就是永宁寺,现仍存有遗址。因为地势开阔平坦,也因为土地肥沃,加上人们的勤劳俭朴,古永宁乡所在地方自古以来就是绥宁县的富庶之地,文化教育比较发达,出过很多读书人和文化人,人文气象很盛,文物古迹遗存也比较多。我们宝鼎文化发展中心主编的《我家住在牂牁江上》系列丛书的第四本,以《人文李熙》为名,是很切合历史和现实的。

 永宁访古,首先要访的,我想应该是李熙桥。唐初,峨眉道士、大洞真人李熙山云游至此,见山水皆有灵秀之气,便长期在金子岭村后山的真人寨和李熙村的玉清观传道授徒。为解决白玉河两岸通行问题,李熙山四处化缘,募集善款,修建了一座石拱风雨桥。桥长41米,由三个相等的半圆形石拱桥组成,石拱宽5米,高8米,石拱上的风雨楼气势恢宏,雕刻精巧。为纪念李熙山的功德善行,人们便将此桥命名为李熙桥。1956年修建S221省道时桥上风雨楼被拆除,将李熙桥改成公路桥,但石拱上雕刻的鹿、马、石兽等吉祥物仍清晰可见,桥前的两个挡水墩依然完好。虽历经一千三百余年,李熙桥现在仍可通行重型汽车,可见古人建筑技术的高超。

 过了李熙桥,就到苏家洲。苏家洲有座莳竹山,清同治版《绥宁县志》记载,苏家洲附近还有莳竹村和莳竹古村。现在这两个村名没有了,听说是和苏家洲村并到了一起。流经苏家洲前的武阳河,也曾叫莳竹河。宋元丰四年(1081)徽州改名为莳竹县,我想,这一县名应该是来源于苏家洲的莳竹山、莳竹村和莳竹河。

 说到苏家洲,就不得不说武阳砦。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50年),楚王马希萼派兵攻占飞山峒的资水流域,置武阳砦,屯兵戍守,砦址就在今苏家洲。宋熙宁五年(1072),辟关峡砦、武阳砦,并隶邵州。宋绍兴十一年(1141),杨再兴率领九十峒苗瑶起义军攻打县城寨市,绥宁县移治武阳砦,二十五年(1155年),才复还旧治,迁回寨市,武阳砦仍作为戍守之处。不管是武阳砦也好,还是曾经的县城也好,现在只留下少许的遗址,能够看到的,也就是一段不足百米且破旧低矮的夯土城墙。

 明朝时期,青坡巡检司从青坡里移于武阳,一直到清朝,青坡巡检司就设在了武阳。具体地点在今绥宁六中附近。巡检司衙,据说“前地一幅,前抵街,后抵李姓住宅,左抵谭姓塘,右抵大路,直九丈,横十四丈”。现在谭姓塘仍然存在。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古永宁乡这片地方,出过进士袁宝彝,也出过举人袁龄、陈锡兰等。袁龄是官路人,乾隆54年(1789)中举,曾主持修过《绥宁县志》,在同治版《绥宁县志》里,载有其诗文。陈锡兰在咸丰元年(1851)中举,同治二年(1873)任陕西兴安府宜君知县,光绪二年(1876)调任兴平知县。在任时,重视农业,清政爱民,颇受百姓爱戴。告老还乡时,宜君、兴平两县民众赠“万民伞”。朝廷念及政绩突出,敕封为五品知府,享五品俸禄。现李熙桥镇陈家寨村还有陈锡兰故居。故居有两副对联,一副是“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另一副只有下联:“盖归来乎只赢得两袖清风一肩明月。”袁宝彝,又名袁绣景,袁翰春,字通荣,号锦川。光绪三年(1877)中进士,官授营缮司工部主事。在赴京上任前,曾在绥宁虎谿书院主讲两年。现绥宁四中校园内还存有其撰写的《虎谿书院章程碑序》。在绥宁很有名气的黄土矿资源书院,就是袁宝彝倡修的。

 比资源书院更早的书院,是道光三年(1823)武一、二里(今武阳镇)绅士黄玥、吴崇本、萧徹等倡建的蔚文书院。同治版《绥宁县志》载,该书院“恢廓堂宇,添设斋房,捐置学田数十亩。知县陈新改锡今名匾额,并书辅仁堂额,悬之讲堂,以寄褒勉之意”。

 看来绅士黄玥,是个乐施好善的人。除了倡建蔚文书院外,嘉庆十六年(1811),还倡捐修建了万福桥。该桥“在武二里。道口两旁,广砌码头,中竖九礅,上架木铺板,立亭四十九间。中建关圣座,左土地祠,右树魁星阁。为武一二两里关锁”。万福桥,曾是绥宁最长的风雨桥,1954年被火毁。

 李熙桥、武阳等北部乡镇,虽然地势平坦田园广袤,但四周还是有许多高山环绕。其中龙烟山“高数千仞,周围数百里,四山拱揖,为武阳之雄镇、一方之关键”,最为有名。龙烟山下龙烟坡,九条山溪顺坡流。传说有名叫黄竹的人,不知道是哪朝哪代人,隐居龙烟坡,修炼得道,化去为神,至今留有石碑于黄竹庙内。

 武阳近南曾溪之处,有一峰高耸,半亩塘开,古名神仙塘,也是个神仙显灵的地方。同治版《绥宁县志》云:“据周家乘备载,其先公奉户部郎中随带军伍卜居于此。所属靖屯田山,周围百余里。其中羊角脑、断岩冲、茅柴头皆附神仙塘而增奇者也。卜居之始,即建庵于塘东。康熙年间,改建于棋盘石。后因无僧住持,历久将颓废。乾隆四十年,庠生周相武乃改创于近塘之东南隅。道光壬午年春,有赤脚僧自龙烟山来住锡焉。耆员周光熙、克继、先志捐金倡建,周、何、饶三姓亦皆乐助。不数月而焕然改观。按其碑石原委甚悉,后人览之,知神仙之名以有仙而名,庵宇之建以仙迹而建”。

 据明绥宁知县包汝辑在《南中纪闻》的记载,绥宁三都里(今李熙桥)有三郎庙,神最灵。经考证,凡是有或曾经有三郎庙的地方,都应该是古夜郎国的地方,或者至少是受过古夜郎文化影响的地方。因为三郎庙,祭祀的是夜郎国开国君主竹大王三个儿子。夜郎国开国君主传说是从竹子中生出来的,所以以竹为姓,被尊称为竹大王,三个儿子被尊称为竹三郎。他们死后,夜郎国的国民就建了竹大王庙和三郎庙,以示纪念。《武冈州志》载有一诗:“竹公溪畔水茫茫,溪上人家赛竹王;铜鼓蛮歌争上日,竹林深处拜三郎。”说的就是祭祀竹王盛况。夜郎国民崇拜竹子,认为竹子是很灵验的神圣的东西。现在绥宁很多地方还有竹崇拜的习俗。比如小孩爱哭闹,不好带,就会请道士巫师做法,在竹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叫挂花树。小孩子从花树下走过后,就会度过关煞,就会不哭不闹,易养成人。用竹杆支撑菩萨支撑傩公傩母身子。道士巫师打卦的两片卦,必须要用竹根兜,劈为两页,才灵验。这些竹崇拜的习俗,我认为,都应该是古夜郎文化的遗存。

 还是《南中纪闻》里的记载,说绥邑三都里民刘传定,以偷鸡摸狗为业,擅长迷幻之术,能障眼匿形。遇到别人追捕的紧急时刻,就用迷幻之术飘飏而去。刘传定在和别人玩耍时,将瓦片沉到池塘中,许久后取瓦,就得到鱼数尾。刘传定夸口说:“瓦得到了我的咒力,旋即化为水獭,鱼自然就会束手就擒了。”

 “负剑囊琴访故人”。这句诗,刻在都一里(今李熙桥)的一块石头上。据说“平时不见,用水摩洗,墨迹朗然”。读到这句诗,就会想起剑胆琴心这个成语。刻这句诗的人,是谁?没人说得清楚。但我想,一定是一位刚柔相济、任侠儒雅、俊秀飘逸、能文能武的少年才子。既有情致,又有胆识,这样的人才,这样的俊杰,只有在深厚的人文底蕴里,才会孕育培养出来啊!

 最后说一个戏楼的故事,算这篇杂记的结尾。

 唐家坊镇罗连村,也曾是古永宁乡地。2006年秋,下乡经过罗连村时,听说小学校旁有一座古戏楼,便去看了看。这座戏楼,据说是绥宁最大的戏楼。虽有些破旧,基本的架子和气势都还在,如修复加固一下,应该很漂亮。甚至还可继续生旦净末丑地戏说人生的喜怒哀乐愁。戏楼外墙上有不少残存的壁画,我从壁画上抄下一首诗:“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事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后来查了好久的资料,才知作者为卢梅坡,南宋一位基本默默无闻的诗人,连生卒年月都没有人知道。斑斑驳驳的壁画上,隐隐约约一枝雪梅,清清瘦瘦,偶尔能看出来的点点红蕊,开得寂寞,让我看得可怜。从壁画上,我知道作画人是晓山海岛,民国时期人,但不知其何籍何姓何名。2011年冬,下乡时又经过罗连村,发现戏楼已经拆了。原来的地方,建了个竹木加工厂。那年冬天,很冷,还有冰冻。雪落下的时候,梅花自然会寂寞地开。那首诗,那位默默无闻的南宋诗人,那位民国时的壁画人,那座已经消失的古戏楼,冬天过后,谁还会记得呢?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3607476920 传真: 邮箱:2363022566#qq.com
地址:湖南省绥宁县长铺镇 邮编:422600
Copyright © 2004-2024 绥宁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