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在线网络看房团,团结一起去买房,价格更优惠!
绥宁县本地自己的上网导航

主题: 人文李熙,忠孝传承

  • 醉陌
楼主回复
  • 阅读:5487
  • 回复:2
  • 发表于:2016/8/25 10:07:23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绥宁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人文李熙,忠孝传承

——中国传统村落绥宁县李熙桥镇李熙村解说词

作者:林道珍



  在距离湖南省绥宁县城53公里处的李熙桥镇,有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古院落,它建于清朝的乾隆五年至光绪十五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通过当地文化工作者的不断发掘、宣传、推介和省内外文物,建筑专家们的不断考证,众多摄影爱好者的深入拍摄,以及中央、地方电视台和知名纸质、网络媒体的多角度、全方面的深入报道,它在尘封数百年后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它的古朴厚重、沧桑神秘以及靓丽的民间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这就是中国传统村落李熙村。

  一、地理位置与始建年代

  李熙村位于湖南省绥宁县李熙桥镇内,是李熙桥镇政府机关所在地,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县城53公里。

  地理坐标:李熙村地处东经109°49″,北纬26°16〞,它东与石阶田、浆塘两村相连,南靠金子里,西接滚水,北抵长寨、苏洲,村域总面积1.2㎞2 。境内蓼水河(武阳河)、洛水河(白玉河)、扶水河(唐家坊河)三水交汇,S221省道、李白公路(李熙桥镇至白玉乡)、李唐公路(李熙桥镇至唐家坊镇)三路交接,依山傍水,古木丛生,名胜众多,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文化遗存丰富,人居环境和谐,水源丰沛,交通相当便利。

  李熙村历史悠久。从文物考古的角度而言,李熙村发端于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从文献史迹追溯,李熙村建制于南宋于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据《绥宁县志》等史料记载,唐朝太宗时期,峨眉道人李熙山云游至此,见此地风光迤逦,人杰地灵,便长期在玉清观和真人寨安身修炼,并广修弟子,四处化缘,带领当地百姓在白玉河上修建了一座风雨桥,后人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便将此桥命名为李熙桥,李熙桥地名由此而来。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50年)楚将马希萼派兵攻占飞山峒的资水流域,在今李熙桥苏洲村附近置武阳砦;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为避九十峒瑶民起义,绥宁县(莳竹县)治由寨市改迁至苏洲村。期间,于姓始祖于仲仁率领部将林、莫、陈、陶、谭五员大将征剿南蛮至此,其后裔大多负居于此。明清至民国时期,李熙桥人口稠密,商贸发达,经济繁荣,农村集镇已出具规模,是绥宁北部的重要集镇,现仍保存有两大主街,三条巷弄,百家老屋,千间店铺。解放后至1984年为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85年李熙桥改为建制镇,李熙村为镇机关所在地。

  村内于家大院,又称黄道堂,始建于明清,现存乾隆5年(1740年)至光绪15年(1890年)的古迹25栋。全部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条石板巷穿过寨门,两层民居排列有序,设计周全,形成四纵八横的建筑格局。山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窗花构图精美,工艺精湛;石雕木刻彩绘栩栩如生,封火墙、防盗窗设计巧妙;人行道均为花岗岩铺成不规则图案。排水和排污渠统分为上、下两层,明、暗两线。尤其是每栋房屋的正面墙体上都醒目地刻有修建年代,是一处颇具规模、保存较为完好、极具人文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群。

  二、地形环境与村落规模

  李熙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被列为国家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利用示范村。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栏目前期调研村落。

  于家大院整个群落坐北朝南,与古代名家建筑的取向完全一致。同时它又依山傍水:北面是一座无名小山,当地人称作靠背山,如同一把椅子的靠背,给人以安全和舒适。小山高不过数十米,坡缓土厚,山上树林茂密,四季葱茏,既涵养了水土,又可以阻挡北来的寒风。大院的西部,秋收时又可以晾晒粮食。更为主要的,它如同一把椅子的扶手,又好像椅子前的一条案几,俗话说:“前方有案,家财万贯”。小山岗在于家大院的风水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村子前面,一湾河水环绕而过,内行人都惯叫它玉带水,它的名字叫蓼水河,是绥宁县的第二大河流,它穿过的是一片广袤的田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史以来,于家人尤得了水的便利,又从未受过水害之苦。于家的子子孙孙们都享尽了祖先们的庇荫。

  站在后面的小山上就会发现,于家大院的选址,巧取了风、水、山、岗和日照之利,又规避了风、水、山、岗和日照之害,这是朴素的风水理念和阴阳太极思想的完美结合,山水相济,藏风得水,天人合一,于家大院达到了中国风水的最高境界。

  于家大院是李熙于家世世代代以燕子衔泥的方式一点一点累积而成,鼎盛时期的于家大院建有窨子屋58座,仓楼5座。随着历史的变迁,于家大院饱经战火的洗礼,自然的毁损和人为的破坏,现仅存较为完好的窨子屋24栋,仓楼1栋。

  三、村落布局与空间特点

  于家大院共有老大门和新大门两个进出口和4条纵道,8条横巷,而且都是按八卦太极图布局,巧取阴阳,设计周密。专家说,这是中国农民家庭合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各种建筑没有等级之分,家家户户各自建造,却又规模一样,风格一致,整个建筑浑然一体。修建这些房屋并没有统一规划,但仍能形成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现在,这种家族式的群居方式不复存在,而在200多年前这几乎成了一种自觉。

  站在高处眺望于家大院,可以看的出来,大院内的窨子屋靠背山山脉呈现S形,类似太极图的阴阳分界线,而于家大院正处在这个S形内,有关专家认为,这样的选址有朝阳、背风通气、近水防洪、靠山安全和视野开阔等五大风水之利。远远望去,院内屋顶砖瓦层叠,檐角错落起伏,十分壮观。大院与山岗之间又用石头修建了3至5米的挡土墙,东南两面是6米高的仓楼。整个于家大院占地近百亩。而同时于家大院的窨子屋和临近的老木房连成一片,两种建筑文化相得益彰,窨子屋是于家大院的一个典型特征,依山傍水,坐西朝东,均为砖木结构,每座房屋组成了极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它的特点是:格局基本一致,四面高墙像铁桶一般,方方正正圆成“印章”的形状。

  沿着青石板小路走进于家大院,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院内排列有序古色古香的窨子屋,这些窨子屋虽然分属于不同年代建造,但建筑结构基本一致,四周的高墙,上翘的屋檐,黛色的瓦,青色的砖,相似的石门框和厚门板,以及寓意“步步高升”的鳌头屋顶等等,连接房屋之间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合居建筑群落的特点,也充分证明当时于姓家族成员地位平等、贫富相近、互学互励、互助互济,没有等级之分的。院内铺筑的巷道以花岗岩和鹅卵石为主,共有4条纵道和8条横道,每条纵道宽约1.5米,横巷不足1米,它们纵横交错,道道相通,巷巷相连,整个建筑群的布局按照太极八卦阵建造,据说这样的布局利于防盗,过去许多盗贼就曾迷路在此,在每栋窨子屋的墙体上均刻有修建年代,大多还落下户主姓名的款,许多土砖墙壁上所描绘的花、草、鸟、兽等壁画,如今已变得模糊不清,却令人充满着无尽的遐想和对历史文化的追忆。

  在于家大院,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双面雕刻镂空窗花,家家户户窗花图案内容丰富又各不相同,阴阳雌雄双双对称,栩栩如生,整个图案精美绝伦,做工精细讲究,体现了浓厚的道家思想和精巧的本地民间文化内涵。专家惊叹于家大院的双面窗花在全国实属罕见。于家大院的窨子屋一律只在南墙开窗,东、西、北三墙一般只开通风口或小窗,墙体都高过瓦檐,两侧山墙鳌头高耸。通风口和小窗用于发生火灾时安放鼻孔砖阻止火势蔓延,防火功能相当完善。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李熙村于家大院集中国传统文化、风水理念、平民意识、民间工艺、审美情趣于一体,达到了中国风水的最高境界,具有极高的科学、人文价值。

  四、传统村落景观特色

  1.李熙石拱桥——千年不倒神奇的传说

  隋末唐初道教真人李熙山化缘在白玉河上修建而成,距李熙村于家大院250米,石拱风雨桥,非常坚固也非常美观。1956年修建S221省道时,拆除了桥上的风雨楼,并在石拱两侧用钢筋混凝土各挑出1.2米,从而把古桥变成了公路桥。李熙石拱大桥长41米,宽5米,高8米,由3个相等的半圆形石拱组成,桥的上游有2个呈尖刀状巨大的石墩,对防洪护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桥面和桥体均用花岗岩砌筑,很多花岗岩上还雕刻了鹿、马、人物等精美的图案,桥正中有一对代表吉祥的石狮,栩栩如生。

  2.于家大院——中国风水的最高境界

  位于李熙桥镇政府机关大院左侧,整个建筑群占地近百亩,又称黄道堂,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清,共有65座古建筑,现留存有24座窨子屋,1座仓楼,每间屋子都有铭文砖,刻有建造年代甚至户主的名款和动工、上梁的具体时间,院内住户清一色姓于,目前发现最早的铭文是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最新的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从始建到成型,算来于氏家族至少花了140年。于家大院青砖黛瓦,共有2个大门,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又互相错落,屋顶鳌头层叠,窗户双面雕镂窗花,精巧别致,有相似的石门框、厚门板,有独特的马头墙,地面用石头和石板铺成,房屋防火、排水、排污设计独具一格。于家大院山水相济,藏风得水,天人合一,达到了中国风水的最高境界,具有极高的人文科学价值。2002年被公布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3.千年古井——冬暖夏凉四季常清

  距于家大院200米,距李熙古石拱桥50米。上千年来,在没有摇井和自来水之前,一直供应李熙村及周围居民近3000人饮用。古井长2米,宽2米,深2.5米。此井冬暖夏凉,四季常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延年益寿、养颜美容之功效,长期饮用能使女人更水灵漂亮,男人更健康长寿。

  4.李熙山墓——四季供奉不断

  位于玉清观柑橘园内,李熙山真人修炼之地。李熙山(615——670),道教徒,曾化缘修建李熙桥。建于隋末唐初,为椭圆形,封土墙高1.5米,底径4.4米,花岗岩石墓围,墓碑高1.5米,宽1米,刻墓主姓名和生卒年月,碑上有对石狮座丘。2010年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五福桥——居民休闲纳凉讲古新宠

  距于家大院30米,通过民间筹资120万元在洛水河上新建,2014年9月动工,2015年2月5日主体工程竣工。桥长43米,宽5米,高8米,桥身为花岗岩铺筑平板桥,桥上建地方民俗风情韵味的民族风雨楼。现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纳凉、讲古、跳舞的绝佳场所。

  6.洛口山景区——绥宁的“张家界”

  距李熙村于家大院5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辖灵鹫峰、洛口溪、洛口湖三大景区等多个风景小区,景色奇特,集峰、林、洞、桥、坝、湖、瀑布于一体,纳雄、险、奇、秀于一身,超凡脱俗的地质构造的形态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思考,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诸多的智慧启迪。游客赞为绥宁的“张家界”。

  五、民俗民风

  李熙村长期的多民族大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有阿凡提式的民间机智人物莫眼子,有诙谐幽默、金口玉牙的龙牙秀才;有犁田不用牛綯的神奇“踏牛令”和耕牛节等农耕文化;有唱土地、舞龙灯、耍狮子、逗春牛等民间文体活动;有吃黑米饭、喝万花茶,做灌辣子、猪血丸子等饮食文化;有弘扬向善的正合李熙桥等民间民俗文化;有阳历四月五日于氏族众清明大祭扫、农历六月十七祈雨求福等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活动。其中唱土地、逗春牛、闹年锣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清明大祭扫由最初的相邻六县于氏后裔参与发展到如今每五年、四年一届,七省族众参与恢弘、盛大的清明大祭扫大庆典活动。

  1.善举全在一念之间——神奇的“踏牛令”

  相传,半人半仙的龙牙秀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金口玉言,点石成金。他喜欢游历天下名山大川,查访民情。有一年,他骑着白马从武冈往关峡走,枫木玲山路崎岖。白马性烈,不甘长途跋涉的辛苦,将缰绳弄断了,来到石壁陡峭的关峡隘口,疲惫不堪的白马怎么也不肯往前行。龙牙秀才只得赶马回头往较为平坦的武阳方向行走。

  从关峡到武阳的路上,龙牙秀才好几次找人讨要一根套马绳子,都被拒绝。龙牙秀才很生气,觉得这一带的百姓很小气、不近人情。连根绳子也舍不得。走到李熙桥陈家寨时,有一位老农在犁田。老农见他赶着没套缰绳的马,便好心地问他为什么不给马套绳子,万一马受惊,怎么得了。龙牙秀才面露难色,只是叹了一口气。老农二话没说,把自家牛身上的缰绳解下来,送给了龙牙秀才。龙牙秀才很是感动,当即说了一句“你们这一带的老百姓犁田,不用牛缰绳。”并如此这般教授老农“踏牛令”的咒语、

  从此以后,李熙桥陈家寨方圆二十里地的农民犁田时,牛都不用系缰绳。农民念着“踏牛令”,要走就走,要停就停,要转就转,牛非常听话。更为神奇的是,原本驯服听话的牛,一旦走出龙牙秀才圈定的范围,就要用缰绳了。

  李熙桥镇、李熙村做活人文李熙旅游文章,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元素,对民间传说“神奇的踏牛令”予以巧妙包装,连续两届举办耕牛节,引发央视名导关注,将神奇的踏牛令拍成电视专题片,于2015年6月16日晚8:00在中央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向国内外观众同步播出,成为宣传推介人文李熙的一张靓丽名片。

  2.心诚即为善——正合李熙桥

  在绥宁县有一句”正合李熙桥“的俗语,这句话来源于修建李熙桥的一个经典故事。

  那时候还没有水泥钢筋,修石拱桥首先需要石匠按照设计的拱桥宽度和弧度计算好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和大小,用木材搭好拱架后,再用和了糯米饭和蛋清的石灰浆,把石头一块一块地砌成拱。不成想在拱桥合龙嵌入最后一块石头的时候,这最后一块石头却怎么也不合缝,不是大了就是小了,要么就是形状不对,总而言之就是合不拢。于是石匠就召集管事的人一起商讨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不是修桥过程中谁做了什么亏心事,以至于神鬼作怪?他们把账册反复翻查,始终没发现一点问题。最后有人想起了一件事:在募捐时,有位很穷的老婆婆,她没有银子也没有米,家徒四壁,年纪大了,也不能去捐工,她替自己不能去修桥而感到惭愧,于是把自己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把剪辣子的剪刀捐了出来,修桥工人的食堂用得着,由于这件东西太小,又不好换算成银两,募捐的工作人员就没有把这个老婆婆的名字登记到功德薄上去。大家一听,都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便立刻在功德碑文上补上了这个老婆婆的名字,她的名字一上功德薄,把最后一块石头一放,拱桥刚好合拢,并且丝毫不差。

  由于李熙石桥合龙非常紧实,虽然历经千年却仍然非常牢固,至今仍可以过重型汽车,也正因为这个故事,绥宁县的人在比喻某件事非常凑巧切恰如其分时,就用”正合李熙桥“这句话来比喻。

  3.缅怀先祖忠孝功德,嘉勉后人成才励志——恢弘的于氏族众清明大祭扫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起,于氏相邻六县于氏后裔的清明大祭扫活动就初具规模,后逐渐形成每五年一届(近两届为四年)2000多人现场参与的合族大祭扫的规律模式。每届大祭扫都有四个主要议程:一是庆典,二是为优秀学子颁奖,三是大祭扫,四是大会餐。

  2010年清明大祭扫格外引人注目,一是庆典楹联“树雄心扬族威六县后裔祭先祖,争奉献讲风格五甫子孙尽忠孝”鼓舞士气;二是名人航天专家于登云即席演讲,朴实无华的语言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每位族众;三是大善人商界奇人于教清为考上美国哈佛大学的隆回学子于华南颁发励志奖1680元,激动人心。

  2015年4月4日至4月6日,来自山东、浙江、广西、贵州、四川、重庆、山西、湖南等七省于氏家族能人、贤达3000余人齐聚五福桥畔举行了隆重的于氏宗族大祭祀仪式和独具特色的百人打腰鼓、民间大舞台等民俗活动,邀请了湖南卫视当家花旦栾英涵、刘雪沁、嘉嘉主持,著名艺人阿苗千千、阿昌、中国红女子乐坊、邓娜、于万元等主演的“于门盛世,梦回李熙”清明祭祖典礼大型文艺晚会和为优秀学子、现代大孝子颁奖仪式,他们穿行在于家大院古朴厚重的青砖黛瓦之间领略“忠孝传承、诗书继世”的人文李熙内涵,乘兴而来,开心而去。

  4.孝行感天动地——四世祖于什为父守墓衍生6.17于姓民俗节

  李熙村于氏四世祖于什父亲于嗥去世后葬牛角岭,他独自一人在父亲墓旁筑一岩屋守墓,每日祭祀,上香供奉,一边守墓,一边静心修炼,冬不取暖,夏不纳凉。诚心感天动地,终修成正果,后世敬称牛角大仙,牛角老爹。于什成仙之日正是农历六月十七,时值大旱,于氏族人将谷穗磨成浆设祭台焚香祭祀,求得大雨倾盆,化了干旱,喜得丰收。后人为纪念于什功德,将每年的六月十七定为于姓祈雨求福的民俗节日。每当这天,于氏族众都欢天喜地,采来谷穗磨成浆设祭台,敲锣打鼓焚香祭祀,必能求得喜降甘霖,相当灵验。

  六、忠孝传承,诗书济世,英才辈出

  李熙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秉承“忠孝传承、诗书济世”的理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今英才辈出。

  1.浩气长存——民族英雄于秉懿

  于秉懿,李熙村于家大院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师主任参谋,教导总队大队长,抗战牺牲后授少将军衔。

  2.使命担当——共和国开国少将于大康

  李熙村于家大院人,1937年肄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1943年在军事学院政治组织科工作,后转入第四野战军第十四兵团工作,先后任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40年代后期,在解放区先后任柳河县、长白县、西丰县县委书记。1949年7月,任第六航空军校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政治委员。1963年任航空工业部六0一研究设计所政治委员。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为党组织培养了一批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并参与我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现代歼击机歼八研究的领导工作。先后发表《飞行员的政治思想工作》等文章。1978年转业,任辽宁省石油化工厅副厅长和党组副书记。1984年离休。

  3.绝对忠诚——航天专家于登云

  于登云,男,1961年11月出生于李熙村于家大院,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原名于定高,后立志冲向云端致力航天事业改名于登云。曾任中国航天工业部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简称501)研究室主任、部副主任、常务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正司局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总经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常委、常务副主任,是国家百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于登云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部501部。

  他主要从事航天器总体和动力学应用理论研究、分析软件开发和工程分析设计等工作。1994年起,他历任501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98年7月任501部副主任,2000年3月任501部 神舟飞船指挥,2001年4月兼任501部东方红四号卫星大平台指挥。2001年12月任总体专业技术部部长。

  他主要参与研究的“卫星动力学分析软件系统“1992年获原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航天器结构参数优化分析软件系统“1998年获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天器空间对接动力学分析仿真软件系统”获国防科工委国防科技奖二等奖;“资源一号卫星动力学分析设计”获国防科技奖二等奖。1996年他获“航天十佳青年”称号。同年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2001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得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先进个人奖励。为中国航天“神州”系列研发,探月工程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

  4. 一心向善——商界奇人于教清

  于教清,男,1968年3月27日出生于李熙村。作为一名青年创业者,于教清从1990年开始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先后在江苏、上海等地开发建设了十多个精品住宅和商办项目,累计开发了近百万平方米。现为上海祥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教清一直秉承“行有余力要多帮助人”。因此,他身体力行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自2006年至今,分别在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捐款建设希望小学二所;向上海市宝山区驻岛部队捐赠电脑30台;向湖北省捐赠4辆救护车;向上海宋庆龄基金会捐赠一百万,用于四川广元地震灾区教学楼建设。通过宋庆龄基金会向绥宁县累计捐款180万元,分别用于建立两所小学,宋庆龄爱心书屋2个,为优秀教师建立奖励基金,为两所医院捐赠了医疗设备和三辆救护车。2013年捐款500万元修建绥宁一中教学大楼。

  于教清的善举受到社会的公认,先后当选为“上海振兴湖南经济联谊会副会长”、“政协上海市宝山区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上海市闸北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

  5. 书生仗剑——文化大家莫雅平

莫雅平,1966年3月2日出生于李熙老街。李熙小学毕业后考入绥宁二中读初中、高中,高二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到桂林漓江出版社任外国文学编辑,乐山乐水,自称“河边草民”,业余从事写作、翻译和摄影,是我国公认的文化大家。著有《善良的种子》,译作:《魔鬼辞典》、《匹克威克外传》、《李柯克幽默作品选》、《汤姆·索耶历险记》、《笑忘录》、《我儿子的故事》、《笑富人、笑穷人》等,其中《魔鬼辞典》在国内掀起一轮又一轮狂潮。

作者简介:

林道珍,男,苗族,大专文化,绥宁县李熙桥镇文化站站长。90年加入邵阳市作家协会,15年加入湖南省诗歌学会。长期主编3种站办内刊《李熙文化》《烛光文艺》《红帆诗会》。发表文学作品480余件,新闻3600余件,曾获报纸副刊年度作品奖、全国大学生征文一等奖、湖南省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入围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系列文化行走随笔《阿林走苗乡》引发关注。邮编422603;手机13873967825;QQ邮箱1537540797@qq.com云里望月。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稻草
  • 发表于:2016/8/26 10:55:31
  • 来自:广东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古晓今。啥 也不说了,鼓掌!
(0)
(0)
云里望月
云里望月: 多谢才女对湖南阿林一直以来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